一年花120万,不惜倾家荡产:别再为盲盒交智商税了

原创 专注视觉营销 陈列共和

共和君说

原来一个小盒子那么值钱?

陈列共和出品 | 转载请注明出处

你知道今年最赚钱的行业是什么吗?不是卖口罩,不是炒头盔,而是——卖盲盒!

你一定想不到,每年有将近20万人,每个人花费2万多元去收集盲盒;

你也想不到,有一些疯狂的收藏者,为了盲盒年付百万都乐在其中;

你更想不到,光是一家卖盲盒的公司,就能一年赚4亿......

这些数字是不是很可怕?但不可否认的是,盲盒确实就是现在“最赚钱”的生意,可是为什么呢?

什么是盲盒?

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盲盒。

它其实跟小时候玩的扭蛋蛮像的,不过就是花上一定金额,随机抽取小礼品的把戏。

盲盒起源于日本,3年前来到了中国。一开始只在淘宝售卖,拍下后店家随机挑一个盒子发货,里面是一些日本动漫IP的小玩偶。

那时,盲盒还挺小众的,买的人也并不多。谁知在去年,它突然爆火。

盲盒,彻底火了!

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,从去年开始,随处可见盲盒的身影:超市、便利店,就连娃娃机里放的都是它。

在小红书上打出盲盒,相关搜索就有20万+条。

再往下看,“涉及业务”也是多得不行:教程、收纳、开箱、自制......应有尽有。

甚至有盲盒爱好者声称能靠听声音,就判断盒子里的是什么样的玩偶。并在线教学。

自己买盲盒还不够,还有很多人喜欢看别人买。

很多博主盲盒开箱视频的点赞评,都比日常视频数据高出很多。所以,“开箱视频”也因此火了起来。

△左播放量22万,右播放量7000+,高出足足3倍。

你更想不到的事,买盲盒的人多了,甚至还带火了另一个行业:炒盲盒。

过去一年,闲鱼上就有 30 万盲盒玩家交易成功。其中最受欢迎 Molly 娃娃的交易就超过 23 万单,原本39元的盲盒价格翻个10倍也是常有的事。

更夸张的还当属盲盒玩偶“潘神天使洛丽“。它从 59 元被炒到 2350 元,涨了 40 倍。对比起之前的“炒鞋”,“炒盲盒”真的有过之无不及。

怪不得经常听闻有不少人,通过转让盲盒年赚 10 万,还真有可能。

而更牛的是,还有人靠卖盲盒成立公司,赚得盆满钵满!没错,我说的就是靠一个Molly玩偶火遍中国的泡泡玛特。

2017年至2019年间,它的净利润分别为156万元、9952万元、4.51亿元,完全是爆发式增长!

去年双十一,更是卖出了 2700 多万元的盲盒,连迪士尼和万代这些玩具巨头也望尘莫及。

哦对了,就在前几天,市值20亿元的泡泡玛特,还靠着盲盒成功上市了。

有了粉丝群,带火了另一个行业,还有公司靠它上市,这你还要说盲盒不火,那就天理难容了啊。

不过随着盲盒的火出圈,大家的“收藏癖”也不知不觉变了味。

逐渐变味的“收藏癖”

买盲盒的快感,大多来自于收集整套的成就感。不过这事,平常心对待就好,抽中了就是运气好,抽不中咱也别发狂啊。

但还真有一些人,为了收集盲盒,倾家荡产。

一个盲盒看起来并不贵,均价只要50。但是想要集齐一套12个,却要花费好几大千元。

玩家上到60岁,下至12岁,都栽在了坑里。更夸张的还有3天花上万来买盲盒!

这几年来,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:

不吃饭饿死自己也要凑齐盲盒;

北京小夫妻4个月花20万买盲盒;

一个日本宅男,家里的盲盒公仔摆满一面墙,平均每个月花费40多万;

60岁的老玩家一年砸上70万.....

几天前,就有一个还在上六年级的12岁女孩为买盲盒,短短3天内偷偷转走妈妈上万元。

而在购买盲盒过程中,她还把重复版送给同行小伙伴。后来小姑娘还专门加店长微信,要预留盲盒新款。

店长提醒她花钱多,小姑娘说:“自己零花钱多,花几千跟花一元一样,没感觉!”

有人更是焦虑到上知乎求救:

自己工资也就7000多,每月房贷3800,夫妻两人在一个三线城市打工,妻子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。

可是妻子疯狂地迷上了抽盲盒,目前已经集到了70多个,这让两个人的经济情况越来越捉襟见肘,入不敷出。

我们都知道黄赌毒会让人家破人亡,可谁曾想过,一个小小的盒子也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呢?

盲盒,本质上就是一场赌博

有人这么算过一笔账:

盲盒售价在 39-69元,这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在58%。也就是说,卖一个盲盒可以赚 22-40元。如果一天能卖出50-100个盲盒,那么月收入差不多在 3-6万元。

如此暴利,还那么吸引人,靠的是什么?一个字:盲。

想想小时候我们攒过的水浒卡吧,10年前为了得到一个不一样的卡片买了多少箱泡面,10年后就会想要全套玩偶再买几百个盲盒。

它就是靠着我们猎奇的心态和“赌徒”的心理,让大家在得到了第一个盲盒之后,便一发而不可收拾,总是想着要 all-in。

如果有“隐藏款”,那就更刺激了——直接炸开我们的赌徒心理,无法自拔。“再买200个吧,我一定可以抽到的。”

人就是这样:赌输了想要赢回来,赌赢了还想继续赢。

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,这样疯狂地,不顾现实地,倾家荡产地满足自己的快感,真的值得吗?

从90年代的炒邮票,到21世纪初的炒藏獒,再到如今00后“炒鞋”、“炒币”,以及现在的“炒盲盒”,盲目炒作的背后,其实就是利用人性割了一捆韭菜。

我们当然可以追求喜欢的东西,但理智是你最后的底线。

可能花上那100元,你赌的还只是一个盒子;可是一旦沉迷不悟,你赌的可能就是小半辈子。

- END -

主编:共和君

撰稿:抽屉 | 图片:网络

阅读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