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天晚上,高官刘会长带着十一二岁、穿着校服的小文和小新来到宾馆开了两间房。
好奇心驱使小米对这三个人格外关注。
深夜,小米发现刘会长进入了两个女孩的房间。
第二天,小文和小新衣衫不整的走出了宾馆。昨晚发生了什么,不言而喻。
导演只用了10分钟,便交代了事情的经过,极大地弱化了犯罪本身。
接下来,比性侵更可怕的,是两个女孩在事后还受到各种折磨。
首先是医生,在对小文进行两次身体检查后,前后得出不一样的结果,第一次说小文失贞,第二次被收买又反转说小文是清白之身。
并且完全不顾小文的感受,公然在媒体面前公开检查结果,惹得小小年纪的她就要面对如此多的流言蜚语。
然后是警察,以查案为由多次强迫小文一遍又一遍地回忆当晚的梦魇,不断让小文遭受二次伤害。
就连小文的妈妈,在知道事情真相后,她的第一反应不是安慰、心疼自己的女儿,而是一巴掌过去大骂:“叫你穿这些不三不四的衣服”,还剪掉了小文的头发,导致小文离家出走。
人们的流言,谩骂,欺侮,更是将这个小小年纪的女孩压的透不过气。
小新的家长,更是荒诞无耻。
他们忌惮刘会长的权利地位,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在背后达成交易,只要刘会长负责小新的学费,他们便不再追求。
宾馆的监控失效,也无法直接证明刘会长进过女孩的房间。
而小米,她也同样是广大女性弱势群体的一员,从农村老家逃走,辗转15座城市,最终来到这里,没有人知道她为什么逃出来,只知道她宁愿在这拿着最低的薪水,做着最脏最累的活,也不愿意回去。
她手机里掌握着刘会长性侵小文小新的一手证据,但却为了保住自己每月不到600块的薪水,选择了沉默。
接下来,小编不再剧透,而是想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。
和《熔炉》相比,《嘉年华》的整体基调比较平淡,节奏比较和缓,没有过多的煽情,所以有些人觉得不好看。
但是煽情和催泪,并不是衡量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。《嘉年华》的克制,反而正是它的闪光点所在。
一部电影只有真正克制了,把那些渲染浮华的东西全部拨开,才能让人看到最真实的世界。
《嘉年华》要传达的,并非孩子被性侵时有多惨,那些犯罪人背后的权利有多大,中国的司法有多么不健全。
因为就算法律再健全,要想犯罪率为零,也是不可能实现的。
《嘉年华》是教会大家冷静的思考,当犯罪发生之后,我们该如何去关注受害者的身心健康?
而不是愤怒过悲伤过之后,就啥都忘了。
这就是《嘉年华》和《熔炉》最大的不同。一个强调犯罪本身,一个关注人物本身。
看完《熔炉》,我们知道不应该伤害未成年人,知道权利场上的黑色交易。但看完《嘉年华》,我们还会冷静地去思考,可以为这些受害者做点什么。
这才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。
电影从来不应该只是一件娱乐品,它背后所承载的那些意义才更值得我们关注,它小到能够改变三观,大到能改变这个世界。
比如《熔炉》上映引发社会强烈反响,韩国的法律甚至因此得到改变“仁和学校案件”的涉案人员也重新被起诉;《断背山》让人们明白其实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正常;《一个国家的诞生》影响了人们的种族观念。
看完《嘉年华》,我们也应该重新审视,为什么每次性侵案发生,人们对受害者的态度会比对犯罪者还要苛刻?
为什么我们总是责怪是因为受害者穿着太暴露,而不是去谴责坏人的禽兽行为?
为什么教育从来只教女生如何保护自己,而不是教导男生不要伤害女生?
导演给了很大的空间,留给观众自行思考。
所以《嘉年华》并不应该用“好不好看”来评价,它本身承载的意义就值得打五星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