唯品会的“小而美”困局:SVIP增长背后的挑战
让SVIP持续充值的不只是让利
尽管“618”购物节已进入常态化促销阶段,唯品会却以5月12日晚8点开启“抢先购”引人关注,早于主流电商平台布局[k]。
其一季度财报显示,超级VIP(SVIP)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18%,在竞争激烈的电商环境中表现亮眼[k]。
唯品会起家于“品牌折扣+限时特卖”模式,连接品牌库存尾货与追求高性价比的消费者,形成独特商业模式[k]。
低价是其核心竞争力,如广东用户小吴在唯品会以300多元购得款式相近的耐克鞋,远低于专卖店700多元的标价[k]。
除价格优势外,商品质量与售后服务也构筑了用户忠诚度,如家庭用户郝单纯因童装品质可靠而长期依赖唯品会[k]。
物流方面,唯品会普遍采用顺丰配送,提升了“速度、上门、包装完好”的体验门槛[k]。
北京用户小达评价换货服务便捷:“新鞋寄来试穿,不合适再寄回旧鞋”[k]。
SVIP享有更多特权,包括专属折扣、新品优先购、线下试穿及酒店、乐园等生活权益[k]。
2025年Q1,唯品会举办20余场私享特卖,吸引约30万SVIP参与,SVIP贡献了51%的线上销售额[k]。
SVIP年消费额为普通用户的8-9倍,用户规模从2017年的100万增至2025年初的880万[k]。
同期,唯品会实现净营收263亿元,Non-GAAP净利润23亿元,符合市场预期,但已连续四个季度营收与利润双降[k]。
特卖之王困在“小而美”?
2025年Q1财报显示,唯品会活跃用户4130万,同比下降4%;总订单量下降6%;营收同比下滑约5%,归母净利润下降16.14%[k]。
外部面临双重挤压:淘宝、京东强化服饰品类价格竞争,小红书、抖音通过“种草+直播”抢占年轻用户心智[k]。
内部则受价格波动影响,用户对商品真伪产生疑虑,如SVIP老夜反映红腰子精华价格一个月内从358元降至283元[k]。
品类结构单一问题突出,75%以上GMV来自穿戴品类,家电数码等拓展品类贡献有限,高管坦言以旧换新项目对GMV贡献仅约1%[k]。
过去多元化尝试曾导致定位模糊,2015年业绩下滑后回归“特卖”战略,但至今未培育出服饰之外的王牌品类[k]。
盲目扩张不可取,如何迈向“大而强”?
面对服装企业库存压力减小及平台竞争加剧,唯品会强化基本盘,提升SVIP服务体验,如与雅戈尔合作推出专供款CEO系列衬衫[k]。
管理层预计SVIP全年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[k]。
全渠道融合持续推进,线下门店已超300家,支持线下试穿、线上下单、门店直发及全国调货[k]。
收购杉杉奥莱后,聚焦二三线省会城市错位竞争,但线下收入占比仍仅约1%[k]。
SKU有限制约多样化需求,夏季服饰款式偏保守,缺乏潮流感,难以吸引年轻群体[k]。
内容营销薄弱,宣传策略相对保守,相比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社交互动不足[k]。
技术方面,自研“朝彻”大模型用于供应链预测,2024年通过智能补货减少滞销商品15%,动态定价提升折扣商品利润率3个百分点[k]。
唯品会出海:技术驱动下的必选项
AI技术的应用虽未必成为唯品会的新亮点,但技术驱动已成为其发展的必然选择[k]。
与出海战略类似,这已不是企业可选项,而是必须布局的关键路径[k]。
早在两年前,唯品会便已启动东南亚出海项目,推出官网“vipshop.sg”及独立APP,但市场反响有限[k]。
显然,要在海外市场延续“特卖”模式的优势,唯品会需构建全新的本地化运营策略[k]。
尤其是在Shein、Temu凭借“超低价+社交裂变”模式已抢占用户心智的背景下,唯品会面临的海外竞争格局仍充满不确定性[k]。